傩戏又称“跳傩傩”,在升钟湖风景区辞旧迎新的春节习俗庆祝活动中最为流行。每年春节,一行人敲锣打鼓,装扮成傩傩、蚕丝公公、蚕丝婆婆走乡串户表演“傩傩送丝蚕”。傩傩头戴没有下巴的木制面具,身穿黄褂,下着红裤加腿靠,脚蹬草鞋或麻鞋,身背小包袱(内装蓑草以代蚕丝),手持擀面杖(以代秤用)。在锣鼓声中走丁字步、十字步、前走后退等舞步,口中见景生情即兴说唱,动作风趣滑稽,将手中礼物(蚕丝和桑、麻种籽)送给主人家,主家赐予钱或粮食即去,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为止。 跳傩傩又称“傩傩送丝蚕”,是由蚕神的神话故事演绎而来的一项“蚕庆”活动。传说傩傩是孤儿,因他说话口齿不清而取名傩傩,他给主家养马,主家小姐不愿许配人家,小组说白马托梦给她,说他不是马,原本是神,待他功德即将完满,变成人形就与她成亲,养马的傩傩就是媒人。主家怒斥傩傩从中捣鬼,一脚踢掉了他下颏(故傩傩面具无下巴)。杀掉马将皮搭在桑树上,马皮腐烂生虫,小姐心中眷恋白马神婚约,就用桑叶精心呵护饲养树上的小白虫子,小虫长大做成蚕茧,蚕茧抽丝就能织成衣锦绸缎。傩傩在小姐委托之下将这蚕和桑种送乡亲,乡亲们栽桑养蚕都富裕起来,后来傩傩死了,老百姓就用“跳傩傩”来纪念他。 早期的“傩戏”除傩傩外,还一男一女扮演蚕丝公公、蚕丝线娘娘,走家串户“送丝蚕”,祈求栽桑养蚕顺利,“蚕”在地方音中与“财”同音,深得蚕农喜爱,一直流行于西河流域。到了清雍正年间,双峰乡胖土地村杜家坪一位“跳端公”民间艺人,将“傩傩”与“跳端公”结合起来,借鉴评书、川戏,将说、唱、跳、演融为一体,创造出独居特色的“傩戏”,并出现了戏班。他们将傩傩演化成得道高人,员外的女儿转化成九天圣母,将傩戏分为天上32戏,表演傩傩死后成神的故事,地下32戏,表演傩傩生产做人的故事,《傩傩送丝蚕》便是 “地上三十二戏”中最具特色耍傩傩的地戏节目之一。杜家班既演傩戏,又演灯戏,杜南楼是杜家班第七代傩傩传人,他和杜家班傩戏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细井尚子多次到杜南楼家考察,他的许多作品曾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介绍,并获得美、英、日、土耳其等国家奖励和赞誉。 傩戏和西河灯戏都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即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省文化厅、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南充市文化馆联合摄制了杜家班傩戏专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