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南部保城:人文厚重 风景奇妙

0
回复
6572
查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5-21 11:2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182

    主题

    28

    回帖

    1536

    积分

    升钟湖守护者

    积分
    1536
    QQ
    发表于 2022-5-19 10: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来自于网络)
          在川东北的南部县西北深丘有一座美丽的升钟湖。这座蓄水达13亿立方的人工湖泊,不仅让上百万亩农田得到浇灌,还是闻名巴渝的休闲钓鱼胜地,连续10多年全国性的钓鱼大赛在这里举行,吸引了国内外钓鱼高手与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钓美味鲜鱼,赏远山美景。
    距升钟湖不远处有一个绿如锦绣的保城乡。行走在保城乡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它厚重的人文历史、神奇的自然景观、红色的故事及迷人的传说,总会在游人的心中激荡,与这里的红色土地一起熠熠生辉,让人留连。
    1.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川东北明珠升钟湖(黄昌平 轩视界)

    2.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保城古庙

    3.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5.jpg
    香炷山石林景观一线天

    一座古庙讲述的抗蒙往事
          从升钟湖沿着盘旋的公路进入保城乡场镇,在有些逼仄的街道上行走不多会就会发现一座古庙。这座古庙虽然栉风沐雨上百年,但山门、魁星楼、正殿、厢房等还基本保持完好。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座庙宇,是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瘟祖庙”。“瘟祖”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掌管瘟疫疾病的神灵。为了保百姓无病无灾,故而修“瘟祖庙”加以祭祀。不过十分奇怪的是,在当地人许多人的嘴中,却把这“瘟祖庙”称做是“西水县衙”。
    我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在南部县西北部从南北朝时期曾设置了一个西水县,县衙先是在今天的南部县西河乡、太霞乡境内的西河边上,后来因为西河经常洪水泛滥,衙门被淹,遂迁入一个叫亭垭岭的地方,也就是今天保城场镇所在地。很快这里就重新建起了西水县的县衙,不过这座县衙建筑却毁于800多年前那场悲壮的抗蒙保卫战中。
          公元1231年,南宋末年的宋理宗绍定四年八月,由拖雷率领的3万多蒙古精锐骑兵突破宋军的防线,攻入大散关,开始了向巴山蜀水进军的步伐。公元1236年蒙古大军的一部分侵入西水县,驻守在西水县的宋军马上集结起来,在县衙附近的烟堆山等处修筑工事,抵御一路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
          气焰嚣张的蒙古大军没有想到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烟堆山下,却遭遇了入川以来最为激烈的抵抗,损失了成千上百的士兵与马匹,也没攻下这小小的山头。无可奈何,蒙古军队暂时退到西河对岸休整,同时放缓了向四川腹地进军的步伐。
    烟堆山战役的胜利激发了西水县全境民众抗蒙的斗志。除了烟堆山之外,他们又在玉眉山、白岩寨、依东山等大大小小的山头上,修筑起坚固的工事,阻止蒙军。在这些地方,宋军与蒙军之间的拉锯战持续了三年多时间。但由于宋军缺乏武器与有力地支援,西水县的守军与县衙里的所有官员,也都在抗蒙战斗中殉职。当蒙军最后攻进西水县城时,这里已经是一座空城。看到这个弹丸小地居然让骄傲的蒙军损兵折将无数,他们不禁怒火中烧,一把火焚烧了县衙及其这里的所有建筑。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自此变成了一片焦土。
          公元1283年西水县被并入南部县,原西水县县衙所在区域被改名为保城乡,以纪念发生在这里惨烈的抗蒙战斗。清朝康熙年间,经过多年的休整,加上大量移民的涌入,这片沉寂的土地渐渐恢复了生机,人们在县衙旧址建起了一座“瘟神庙”,乞求瘟神菩萨,护佑这方百姓平安吉祥。保城这个地名也就世代流传下来并沿袭至今。
          1982年国家开展文物普查。普查人员在走访中发现在保城乡场镇不远的烟堆山的山顶,有一个长30米、宽10米的大平台,平台四周残留有长5米、宽4米、深0.6米的壕堑,在壕堑的中部及四壁还有分布不一的红烧土,以及镶嵌在壕堑四壁已被烧成暗褐色的残破古砖,这些古砖厚7-11厘米,长34厘米,宽33厘米,上面还明显带有宋代特色的芙蓉花图案,有的砖块还有子母榫。
          在紧挨烟堆山西北1000米处还有一座防卫城,这城由大小不等的片石垒砌而成,石头有的重达四五百斤。历经数百年的沧桑,防卫城已经风化得只剩下残垣断壁,残存的东西相对的旧城墙,长约70米,墙高2点5米。向当地村民打听,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过去“抗鞑子”时修建的防卫城。这些都表明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悲壮的抗蒙战役!也正是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人们习惯地把“瘟祖庙”称之为“西水县衙”,以怀念那些不屈不挠的先民志士。

    一座烈士陵园讲述的红色故事
          在保城乡政府的背后有一座苍松翠柏簇拥的山峰,山峰间一处平坦的地方有一座青砖铺地、绿树掩映的烈士陵园。这座烈士陵园,是保城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立革命政权而做出重大牺牲的最好见证,也是镌刻在保城乡这块土地上浓厚的红色印记。
    1927年,通过革命实践和经验总结,党中央确定了中国革命要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四川省委先后组织领导了万源固军坝、涪陵罗云坝、达县虎南坝等多处武装起义,但都因反动势力强大,基础条件不够成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等原因而失败了。痛定思痛之后四川省委把注意力转向了川北的南部、阆中、剑阁等县的边远乡镇。
          那时保城乡所在的升钟片区是四川军阀田颂尧第29军的防区。田颂尧同别的军阀一样,对人民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们讽刺“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山区的农民终年过着“三月杂粮三月糠,三月野菜三月荒”的悲惨生活。地下党组织认为,这里的民众受压迫最深,吃的苦最多,也最容易动员起来展开革命斗争,建立红色政权。
          1928年,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李鸣珂与同为南部籍的中共党员马安华、傅小荩、孙肇明、李载浦、李蜀俊等人,回到家乡以开办蚕桑学校、传播养蚕知识为掩护,悄悄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革命力量。接着党组织通过共产党员张友民打入敌人内部并担任了县公安局局长,张先后介绍中共南部特别支部组织委员张思俊、党员赵子文等人,来到升钟寺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发展党组织。他们先后创办了《斧头月刊》《镰刀旬刊》,秘密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在他们的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具有反抗意识的革命青年。看到升钟等地红色的种子悄然播下,1931年,四川省委和南充中心县委又指派覃文、罗南辉等人到升钟、保城一带指导工作。很快地下党组织制订了《阆南游击计划》,成立了升钟区农民协会,发展会员2000余人。到1932年升钟片区共发展党员100多人,农协会员8000多人。有了这些基础条件作保障,四川省委于是决定在升钟地区发动一次武装起义,建立革命军队与革命政权。
          1932年11月25日晚,升钟区团总何义普在区公所大摆宴席,为其子举行婚礼,当地的地主豪绅全部赶来参加,也就在这时升保起义的准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筹备着。起义队伍在覃文、罗南辉、张友民、汪治国率领下,分三层包围升钟寺附近的山头和要道;而汪治国、罗敏则带领50多名突击队员,潜入区公所埋伏。当起义的信号灯在附近山头亮起后,汪治国率队冲到区公所,击毙哨兵,罗敏带队猛攻保卫团营房,集结在场外的起义队员、农协会员在山头鸣锣呐喊助威,突击队员冲击保团营房,夺了枪支弹药,击毙伪保卫团中队长伏蕴山、大队长杜廷直、豪绅敬道周和负隅顽抗的士兵10余人,缴获枪械180余支,弹药数千发,衣物、被盖、粮食若干。
          在起义部队占领升钟区公所的同时,离升钟场30里外的保城,郭海峰、宋江元等中共地下党也领导3000多名游击队员和农协会员起义,占领了保城乡政府,缴获了敌人的武器弹药。起义队伍连夜开拔前往皂角乡的铁炉寺,与升钟起义的队伍会合。然后,覃文、罗南辉、张友民、汪治国等起义领导者,把崔智云起义队伍加以整编,正式组建了“川北工农红军”。这是四川境内的第一支公开打着红军旗号的革命军队。发生在升钟、保城以及阆中、剑阁等乡镇的这次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历史上称之为“升保起义”或“升钟寺起义”。
          轰轰烈烈的“升保起义”震撼了川北大地,南部县反动当局闻讯后,急忙派遣保卫团前往镇压;军阀田颂尧也急令自己的部下罗乃琼率领2个营的兵力,配合阎中、剑阁、苍溪、盐亭等7个县的驻军、保卫团,对起义队伍进行围剿。由于敌众我寡,在经历了半个月的顽强抵抗后,起义最终失败,覃文、罗南辉、张友民、汪治国等起义领导者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分别潜往他处躲避。敌人重新占领了升钟、保城等地区后,对参与起义的群众及同情起义、支持起义的民众进行了血腥屠杀。仅在保城乡先后就有78名参加起义的群众被杀害。在一个叫猪市梁的场镇上,一次就枪杀了30多人。革命志士的鲜血,染红了保城,也让保城播下了红色的基因!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时任乡党委书记敬洪琳等的倡议下,保城乡群众筹钱出力,建起了一座革命烈士陵园,以纪念发生在这里的武装起义。原国家商业部副部长、参加过“升保起义”的老红军战士罗东明,还为烈士纪念碑题了词,如今这座烈士陵园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座香炷山展示的奇妙景观
          保城有抗蒙的悲壮往事,保城有武装起义的红色故事,保城,还有许多神奇的自然景观,为这处偏僻山乡增添了迷人的色彩。香炷山,就是其中之一。
          香炷山位于保城乡的香炷山村。山顶上有八块莲花瓣状的巨石托起一座雄伟的香炷山寺,香炷山寺始建于隋唐,鼎盛于明清。这里地势险要,群石环抱,风景秀丽,已发现的景点多达48处。最为人们称道的是香炷山的石头。
    香炷山上以石头命名的景点有:雄狮迎宾、石魂、聚仙石、御印、鹰嘴石、石佛、古塔凌空、石灵芝、千丈石壁、空中长廊、心动石、一线天、望夫石、龟望石、宝镜石等景点多达24个。所以香炷山也被称为奇石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入口处,一块砾石像一头雄狮横卧路边,仰首向上,双目炯炯,仿佛时时都在发出呐喊,吸引世人关注。沿着仄仄山路前行,路旁、草丛间全是齐刷刷黑郁郁的石头,小者如斗如卵如扣,大者如梁如橼如矛,镌刻着“石魂”二字的几块斑斓巨石,把人们带进了石的艺术宫殿:只见一处悬崖峭壁上,重重巨石堆叠在一起,在褐色的泥土上勾勒出一座年代久远而意味深长的石塔。横看,好像要挣脱山体的束缚奔涌而出,侧看,则好像空中楼阁,摇摇欲坠。石塔不远处,八块山石横空出世,犹如八仙腾云驾雾一般……
          香炷山上为何有这么多奇石呢?友人老雍是本地人,他在多次深入走访后,搜集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传说之一:香炷山其实是神话传说里那个不周山的一截。据说炎帝时期,火神祝融的儿子水神共工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炎帝看到共工越来越放荡不羁,便派他的父亲祝融去收拾他,而此时的共工由于有九头蛇身相柳的帮助,没有把父亲看在眼中。祝融驾驶火云车前来时,相柳见火云车所到之处尽成焦土,便有些害怕赶紧溜之大吉。没有了相柳相助,共工很快败退,一头撞到了不周山上。不周山被撞为两截。其中的一截就是现在的香炷山,山上那些奇特的石头就是不周山上的碎石。
          传说之二:女娲当年路过剑门山一带时,由于劳累过度就来到香炷山上一处僻静的地方睡觉,她在翻身时衣兜里一些没有炼好的五彩石掉到地上,然后幻化为千奇百怪的石头,从此矗立在香炷山头。
          传说之三:当年鲁班和他的徒弟赵巧打赌。鲁班建西水县,赵巧建保宁府(今阆中),比谁最先完工。赵巧明知不是师傅的对手,就想了个鬼主意,在通往西水城的道路上给一些农夫银两,然后教他们回答鲁班的提问。鲁班很快将开采的石头幻化为“猪”,赶往西水县。这天鲁班赶着“猪”来到香炷山,眼看离西水县不远了,他就问种地的农夫,我前面的那些猪儿跑得快不?农夫得到赵巧的指点,于是说,前面哪有啥子猪儿,明明是一些石头!这一句话后,猪儿一个个现了真身,停在那里不走了,那些准备用来修筑城墙的石头,从此留存在香炷山,让这里成为一座琳琅满目的奇石公园。缺乏建筑材料的鲁班,最后只有草草完成修建任务。这样,西水县城就远远没有保宁府气派了。
         香炷山除了有神奇的石头外,还有整个升钟区域最高的烽火台。据说就是当年抗蒙之战留下来的。同时,香炷山上还有保存完好的古墓群,在人迹罕至的山上为何会有这么多坟墓,也是香炷山留给人们的未解之谜!神奇的石头、最高的烽火台、保存完整的古墓群,一道道构成了香炷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召唤着游人们前往寻踪探奇,饱览胜景。
    4.jp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7.jpg
    保城烈士陵园

    沉默是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网友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