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礼、婚礼、寿礼、丧礼是湖区民间普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出生时的祝贺标志着新生命的诞生,而丧礼上的丧钟则是生命的终结。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一生的大事,旧时婚嫁全由“父母之命,媒约之 ...
诞生礼、婚礼、寿礼、丧礼是湖区民间普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出生时的祝贺标志着新生命的诞生,而丧礼上的丧钟则是生命的终结。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一生的大事,旧时婚嫁全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包办定终生,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斥在外。传统婚俗沿袭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个步骤,即“六礼”。 1.纳采 纳采又称提亲。在旧时,男女结婚前双方是不见面的,男女到了结婚年龄(14-16岁),媒人从中牵线搭桥促成婚姻,也有双方父母相识托媒人求婚或指腹为婚的,所以说旧时婚姻全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加之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高,求婚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为儿子相中某女子,先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媒婆把男方的家庭状况、新郎情况告知女方家人,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收纳男方送来的订婚礼物,称之为纳采。媒人说媒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门当户对,就是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家庭环境、相貌等基本相当,除了个别外大多相差无几。 解放后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女方相中某男方也可以请媒婆提亲。提亲后男女双方见面,又称相亲,俗称相媳妇,这是神秘而慎重的事,不宜张扬,一方面是选终身伴侣、如意郎君,事关终身。另一方面怕对方相不中,有失脸面。相亲地点多在男方家,媒人带着姑娘和姑娘母亲、嫂子等悄悄从后门进屋,媒人简要介绍,姑娘家人上下打量小伙,并看家产房屋如何,如果姑娘家有意,则有大嫂等人说几句客气话以示友好。到了以后,相亲地点在场镇,逢赶集日,姑娘小伙由家人或亲戚领着,远远的相互看一下,双方有意则走到一起吃饭。 农村风俗,男许女不许。意即男方先表态,女方后表态,若女方同意男方不同意,有伤姑娘脸面。几天过后媒人便到男方家探听准信,再到女方家里传报喜信。女方同意则是满接满送,如若不同意,媒人则展现浑身本领,鼓动灵活思维,眉飞色舞,舌如巧簧,话似流水。三番五次地劝说,直到同意为止,媒人再向男方报送喜信。 2.问名 问名又称开婚、合婚、合八字,即男方探问女子的姓名及生辰八字(“庚帖”),一方面防止同姓婚姻和近亲婚姻,二是以生辰年月日占卜婚姻是否适宜,阴阳先生推算生辰八字是否相生相克,如果八字不合,婚事不成,八字相合,婚事无冲。 3.纳吉 纳吉又称过小定、定亲,男方使遣媒婆带上礼物到女家告知婚姻可以进行,两家亲事就算初步定了下来。 八九十年代双方相亲后,定亲礼物流行手表,双方互赠,即情侣表。两家亲事初步定了下来后姑娘小伙相互来往,特别是传统节日男方要备份礼物到女方拜访,女方回访回礼。 4.纳征 即正式送聘礼,又称过大礼、度礼。一般在婚前十五天至二十天,男方送去钱财、衣物、首饰,女方回赠鞋袜,旧时婚姻聘礼的性质是新郎以赠物表示对女方的好意或尊敬,以此证实自己有维持妻子的能力,也表现出男子能担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标志,反映出私有制社会及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财富和权力在女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以表达男子维持家庭能力的风俗到现代社会并没有完全消失。双方父母协商聘礼,定出男方向女方出彩礼多少,手饰多少,女方陪嫁物品多少,男方筹措齐聘礼送到女方。 5.请期 选择成亲的“黄道吉日”,旧时风俗认为选择“好日”预示婚事顺利,一般选择农历十月、十一月、腊月,逢三、逢六、逢九即为好日。此时场光地净,农活淡季,农民清闲,乐于帮忙,天寒地冻易于食品藏储。男方家长提出一个初步想法,然后请精通此行的高人或阴阳先生查查书算一算,然后根据户主的想法提出几个日期让男方自定。男方一般选定二个时间再由女方选择,女方一般同意男方意见,他们明白男方娶亲,选定的“好日”不用怀疑,如果女方有特殊情况再协商确定吉日。 6.亲迎 早先结婚不登记,有三媒六证即可结婚,结婚仪式一举行男女才可同居。不举行仪式同居会受到乡邻们的嘲笑。由于古人讲求礼节,故婚礼的过程也颇为复杂,包括婚前准备、宴宾、花轿迎亲、拜堂、闹洞房等。 6.1婚前 结婚用品一般参照乡邻习惯,既不出风头,又不太寒酸;比照兄长,不多不少,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平等公允。尽管生活清苦还是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尽量准备得丰厚、完美,既让儿子高兴,又让媳妇满意,展现了父母的舔犊之情。 ⑴男方准备: 房屋。四合院有正屋和有厢房,按风俗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六十年代房请人修缮一下,条件好的里墙用白灰抹,八、九十年代后,房屋面貌大改观,主要是布置新房。 洽谈婚礼具体事项。男方派出使者到女方家中,与女方家长商定一些具体琐事,如出发时间、迎娶时间、行走路线、压箱礼钱多少、女方送亲队伍人数,互相介绍风俗习惯等等。 迎亲礼品。常见的是礼馍,大的直径有一二尺,12个为一盘,少则二盘,在四周挂上刀耳菜(一种形似尖刀的猪肉),八、九十年代还有白酒、撒子等。 下请帖。用红纸写请贴发给亲朋好友,解放后多以口头招呼,现在的时新起来。 ⑵女方准备。 嫁妆。嫁妆是一个时代生活水准的最直接的表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嫁妆包括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盆(架)、木箱、木柜、屉桌、床、大桌大椅、小桌矮凳、茶具、餐具等。旧时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和庄园的。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到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有“生儿满堂红,养女一场空”一说。解放后,由于经济不发达,政治氛围浓,陪嫁物品简单,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置办一两口红色木箱和生产用具。六、七十年代物资紧张,也就没有人在乎家具了,买布凭布票,棉絮靠生产队分给,结婚被褥需攒几年才够用,有的棉絮只能用旧的。谁家的被褥全是洋布和全新棉絮,甚至还有一个绸子被面,那着实让妇女们羡慕。八九十年代,重嫁妆的风气又开始抬头,除传统的铺成外,还有“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录音机)、压厢礼。家具一般请木匠到家中打制,又称打行架。 哭嫁。待嫁女子出嫁前哭嫁(唱哭嫁歌)以表示留恋娘家,并非情愿出嫁的情绪。由婶嫂带哭(教哭),还有姊妹陪哭。哭嫁歌有《接轿歌》、《梳头歌》、《洗面歌》、《穿衣歌》、《叹姊妹送礼歌》、《祝祖歌》、《叹酒台歌》、《牵新娘上轿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婆歌》、《叹轿夫歌》等,这种哭嫁旧俗已很少见了。 开脸。亦称开面,新娘在喜日前夕打扮自己,这是婚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绞尽脸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齐鬓角,这必须有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妇人来完成。 下请帖。 6.2大宴宾客2 娶亲办婚事,男女双方都要大宴宾客,这叫“过红事”,“过红事”就成为婚礼的简称。酒筵隆重而盛大,户主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按照风俗,遵照习惯,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喜庆吉祥。 6.2.1置办酒席 婚宴第一天,邻里帮忙借桌子、长凳、酒壶、酒盅、盘子、碟子、碗筷等餐具,杀猪洗菜,请来厨师,垒好锅灶,准备饭菜。旧时大富人家相当讲究,场面也大。六、七十年代办酒席多是花生、核桃、猪头和猪杂,一个猪头能办一桌席,摆酒席用的碟子只有茶碗口大,一个碟子只放几片肉,两筷子就夹完了,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菜也一天比一天丰富了,整鸡、整鱼、整膀、海鲜也上了宴席。 接亲戚。结婚大事,亲友乡邻送礼表示祝贺恭喜。头天下午亲戚朋友到来,送情以粮食为主,亲友中与新娘相好的向新娘赠送布匹、被盖等,俗称添箱。 6.2.2 宴宾客。 婚宴从头天晚上进行,第二天早上结束,分晚宴、宵夜、正宴。晚宴要简单些,到了深夜吃宵夜,第二天早上才是丰富的正宴。 宴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老人、长辈入席坐上位,意为尊老。席间每当上菜时上位客人不动筷子,其他人先动筷子会视为不懂礼貌或是不懂规矩。 6.3迎亲 旧时富贵人家娶亲用花轿,男方由押礼先生、媒婆、鼓乐吹打手和轿夫抬上轿子(上放一只公鸡)来到达新娘家,女方家设酒菜欢迎他们。上轿前母亲或已婚姐妹上轿试轿,又称压轿,新娘哭嫁拜别父母兄弟和祖父母,再起轿到男家,轿子在前,鼓乐吹打手走后,新妨姐妹亲朋送亲走在中间。 解放以后破四旧,迎亲由媒人和生产队长及背嫁妆的第一天下午到女方家,第二天女方送亲队伍同迎亲的吃过早宴就到男方家。送亲的是女方的兄弟姐妹等,现在结婚,用轿车迎送新娘,车前车后贴几个大红喜字。粗看是现代化交通工具带来的奢尚,实际它是旧时新娘“坐花轿”迎送的现代化变异。 6.4拜堂 娶亲花轿来到家门口,催新娘上轿,新娘先拜别父母,然后用盖头蒙首,让伴娘搀扶上轿。花轿载着新娘,来到夫家,举行婚礼。揭盖头仪式是在洞房里举行的。对新郎新娘入洞房之俗向来很讲究。一般拜堂后,用两家各出一条的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娘新郎各牵一头,新郎面对新娘倒行将新娘姗姗牵入洞房。童养媳则不同,旧时不大讲究仪式,长大后再择良辰吉日“合房”(又称“圆房”)。完娶时,要同一日子,打扮相同,双双拜堂。 6.5 洞房花烛 认识亲人。新娘第一天进门,没顾得上认识家人。或由新郎,或由大嫂领着新娘一一认识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妯娌大嫂、姐姐妹妹等,大家随便说说,全是体贴话。在早些年,如果有直系长辈去世,新郎还要陪同新娘到坟前祭拜,表示认祖和尊重。 给儿媳礼物。婆婆清点了喜幛后,挑选几个花色漂亮的送给儿媳,让她使用,这是婆婆的恩德和关爱,儿媳也非常感激。 照顾新儿媳吃饭。那年代有个说法,新媳妇三天不下厨房(新人新衣新鲜,不下厨房干粗活),一天吃六顿饭(凌晨在娘家吃一顿,到婆家宴席一顿,午饭一顿,半后晌一顿,晚饭一顿,夜宵一顿,前两顿怕解手多不敢吃)。 回门。婚后次日新郎新娘带上礼物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又称“回门”,这些习俗已渐渐成了陈迹。 谢支客、谢媒人。婚礼后男女两家要设宴答谢左邻右舍及本簇人,感谢他们在婚宴中帮忙,同时农村婚姻需要媒人(俗称红姻),这既是一种风俗,又是一种习惯, 男女两家谢媒后,婚礼始告完结。 在旧社会,除一夫多妻、早婚等陋习外,还有: 指腹婚,两家妇女同孕,指腹相约如产后是一男一女成年之后结为夫妻,若同是男孩则结拜为兄弟,同是女孩,则结拜为姊妹。 童养媳,农村有贫苦人家迫于生计,将未成年的女儿送人家作童养媳,到一定年龄方才成婚。小郎大媳,有的人家男孩才几岁,为增加劳动力,便为其娶成年女子为妻。冲喜,有的人家儿子未婚病重或长辈病中,提前将订婚姑娘接过门叫“冲喜”,以此寄望早日病愈,如儿子病重卧床不起不能拜堂,就只好让新娘子抱着一只公鸡拜堂完婚。将女抱儿,又称招赘,女家无男儿,将抱一男儿到女家成亲继承家业,男子称赘婿,结婚时立下抱子文书并改随女性。表亲婚:又称姑表婚与舅表婚,指兄弟的子女与姐妹的子女之间的婚姻。调换婚:由于家庭贫寒两方父母无力为儿子提供彩礼,互换其女为媳的婚形式。守节,女子成婚后丈夫因故死亡不能改嫁,要守在夫家称“守节”。 招赘,也有的寡妇再嫁时不离开家而是男方到女家生活,称“赘夫”。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旧时妇女出嫁后只有从一而终,无离婚之说,但丈夫有权不要妻子,将其赶回娘家,即所谓的“休妻”。休妻有“七出之例”:不顺父母,无子,淫荡,垢,有恶疾,口多言,盗窃。妇女若犯有其中任何一条,丈夫就可以将其赶出家门。若女方家庭势力大,往往会引起纠纷。直到五四运动后,才有少数由妇方主动提出离婚的情况,后逐渐增多。新社会提倡婚姻自由,文明结婚。男女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到民部门登记结婚,领取结婚证,择日成婚。新式结婚仪式设结婚礼堂,由司仪主持,奏“婚礼进行曲”,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来宾代表分别致词,礼毕,鸣炮撒花,仪式毕,开筵招待来宾,后由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闹洞房。 80年代后,新婚青年办理法定结婚手续外出旅游,欢度蜜月。
| |
|